【台北市‧士林區】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聽水的故事特展STORY OF WATER‧2013/01/15—05/31~知水識玩水車珍愛水資源

  •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

 

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聽水的故事特展2013/01/15(二)隆重登場囉

聽水的故事特展是科教館開館57年來,第1次由館員策畫,歷經1年準備而成的特展。

7樓西側特展區280坪的展覽空間裡,以內容概分為水的科學、水的文明、水的未來,

而以地域區分則分為歐洲劇場、亞洲劇場、非洲劇場3大區塊,

先以人文的角度切入水的故事,闡述世界文明與水資源的關聯,

再解釋各地水科學的應用與發明,例如古代人發明的各種水車、科學家研究水的組成等等。

展場最吸睛最厲害的地方,居然在室內展場有4座可讓大家動手操控的水車,

龍骨水車、阿基米德螺旋水車、混沌水車、鋸木水車、汲水器……

嘩嘩的水聲和大小朋友的歡笑聲交織成非常成功的「聽水的故事」

 



開幕記者會的現場,幼兒園小朋友精彩的開幕表演,

小朋友扮成納米比亞沙漠中的捕霧甲蟲,向大家展示師法自然,愛惜水資源的概念。

長官們一起拉下布幕之後,大夥兒就朝聽水的故事特展」衝啊!

60位新北市莒光國小學童當了第一批觀眾,小學生們立刻霸佔水車區玩水,

東方的龍骨水車、西方的阿基米德水車各有擁護者,親手轉動輪軸將水汲取到高處特別有成就感呢




 

鋸木水車。

 


東方的龍骨水車,運用輪軸帶動木鏈條上的木片,把水一層層刮上來,水車的外型像龍骨因而得名。。

 

汲水器,將把手用力往下壓,利用空氣的力量,就將水擠出來囉。

 

混沌水車。

 


阿基米德螺旋水車,外觀看起來就像是個傾斜在水中的大螺旋,

當手把開始轉動,螺旋結構旋轉時的向心力與慣性,就會把水從低處旋起來往高處送,

這是歷史上第1個將水從低處轉往高處的水車。

 

玩過一輪水車區之後,就可以了解古早時期水資源真是得來不易,

要用水車、水井、水桶等工具大費力氣,才可以取到很珍貴的水,

不像現在水龍頭一扭開就有水可用,

根據自來水公司的資料顯示,台灣每人每天用水量達258公升,雖然已接近國際標準的250公升,

但換算後平均11人還是用掉430600CC的保特瓶瓶裝水,

台灣平均年降雨量達2510公釐,卻因為山高、河川短急、人口眾多,被聯合國列為水資源貧乏地區,

聽水的故事特展讓大小朋友更能體驗珍惜水資源的重要,飲水思源喔

 

聽水的故事特展」展區天花板上,懸掛著雨傘、水結晶、水車模型等等,值得注意。

 


歐洲劇場、水的科學。



















水的三態動作操作體驗、水的機密檔案、

化學之父拉瓦節的實驗室、天堂路17號水的研究院小劇場……等等,內容精彩豐富。

 

畢達哥拉斯杯、九龍公道杯,

這種頗有玄機的杯子,是運用虹吸原理Siphon Principle所製成的,

杯子中間暗藏一個連接到杯底的中空通道,

當水倒進中空通道未倒滿時,由於管子兩端內外相通,均承受著等量的大氣壓力,所以水不會流出

當水超過中空管道的頂端時,就會因壓力失衡而全部流光至杯子底部。

據說這是發明畢氏定理的畢達哥拉斯,為了懲罰貪心工人所設計的杯子,

如果工人貪心倒酒太滿,就會流光一滴不剩,畢氏的心機還真是頑皮幽默,哈哈

九龍公道杯則是明代皇帝朱元璋新得的珍品杯具,

某回宴會皇帝刻意將心腹大臣的酒添得滿滿,而進諫忠言大臣的酒倒得淺淺,

結果心腹沒酒喝,酒全部從九龍杯的底部漏光了,

皇帝才知道此杯盛酒最為公道,盛酒時只能淺平,不可過滿,否則,杯中之酒便會全部漏掉,一滴不剩,

於是皇帝將此杯命名為「九龍公道杯」,取其為人需講求公道,不可貪得無厭之意。

 

亞洲劇場、水的文明。









水的文明地圖,新月沃土、撒哈拉沙漠、古埃及、美國洛杉磯、印度北部、柬埔寨、

水車歷史源流、水力發電……,

其中伊斯坦堡的地下水庫,Carrie曾親自去欣賞過呢^^

 






灌溉台灣新竹北埔鄉南埔村的百年水車、

龜山水力發電所是台灣第一座電廠,設置完成於 1905年,

點亮台北城、艋舺、大稻埕三市街的街燈,帶領臺灣進入現代科技文明時代,都具有濃濃的歷史意義。

 

非洲劇場、水的未來。

 






水的美術館,展出空拍攝影師楊亞祖貝彤(Yann Arthus-Bertrand)以水為主題的影像作品。

 






濕地生態池,裡面居然有青蛙卵和孵化的蝌蚪,不久之後就會變成青蛙囉。




 

聽水的故事特展」很重視和觀眾的互動,除了玩水車、看小劇場,

運用電腦互動軟體和觸控螢幕,讓大家歡樂學習水知識,

例如這個可以上下左右移動的LCD螢幕,想看哪段影片,

只要將螢幕移動對準牆上圖片,就能產生感應而立刻播放出來,真是種超酷超炫的擴增實境學習機器^^

 







最後來到水之劇院,在這裡很驚奇的發現,奈米比亞沙漠中的沐霧甲蟲,居然可以自己收集水耶

納米比亞沙漠每年降雨量最多不超過 100毫米,

每當濃霧出現,捕霧甲蟲移動迎風處駐紮,利用外殼上親水性與疏水性交錯的結構,高舉背部收集霧水。

捕霧甲蟲帶給人們很大的啓發,

201211月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

新創公司NBD Nano觀察生存在非洲沙漠的捕霧甲蟲,研究創造可以自動蓄水的水瓶,

2010年由Kitae Pak設計的霧水收集器(Dew Bank Bottle)獲得 Idea Design 銅獎,

也是仿造捕霧甲蟲的構造,匯集霧氣中水氣成的水珠到容器裡

缺水地區居民為收集水資源,架置「捕霧網」,讓霧水在網面凝結成水滴流入水槽,

然後通過小管子流入容器裏,塑膠網除了遮陽還可以捕霧,

一群對水著迷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發揮了想像力,探索水的奧妙,開啓人類的視野,解決生活中缺水的問題。

因此聽水的故事特展特別引進捕霧甲蟲標本與模型,

期許這甲蟲精神能激發大小朋友的熱情和創意,珍愛水資源,對水資源做更妥善的運用

 


展場牆面上水資源繪畫比賽得獎作品。 

聽水的故事特展裡努力呈現出東方與西方,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人如何運用水,

以綜合學習的方式,來提升珍愛地球資源的概念。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聽水的故事/STORY OF WATER」特展

地點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臺北市士林區士商路189

如何去http://www.ntsec.gov.tw/User/Article.aspx?a=168

時間2013/01/15~2013/05/31,周一至周五9:00-17:00,周末及例假日9:00-18:00

位於 7樓西側特展區,憑科教館當日有效常設展門票(全票: 100/優待票70) 入內參觀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相關說明

1. 展區內請勿飲食、避免奔跑

2. 人潮眾多時,請依序排隊入場

3. 12歲以下之孩童,建請家長或老師陪同參觀。

展場資訊

http://www.ntsec.gov.tw/User/Article.aspx?a=1042

http://www.ntsec.gov.tw/User/index.aspx

 

喜歡就分享出去吧!
  •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

誰寫了這篇文章

Carrie Wuのアバター Carrie Wu 部落客及教育工作者

2023食尚玩家、2022食尚玩家、2021-2020隨意窩Xuite金選獎-年度旅遊人氣獎第一名、2020汶萊+馬來西亞採訪、2019納米比亞採訪、2018Xuite金選獎入選…

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