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大同區】莊永明老師導覽‧大稻埕逍遙遊‧從2014回到1851〈清領時期〉‧林五湖祖厝‧霞海城隍廟‧大稻埕教會‧大稻埕千秋街店屋

  •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

2014大年初三走春趣,跟著莊永明老師暢遊大稻埕,

這是台北霞海城隍廟大稻埕逍遙遊莊老師的第392場導覽,

莊老師說第400場有Special準備,

莊老師講解得好讚,非常推薦大家來認識台北我們的家。

2014年適逢台北建城130年,

台北城從1882年開始興建,至1884年完工,

201482日七夕這天,是建城130年紀念日,

2014/3/13/2晚上730–900

於大安森林公園有慶祝音樂會,莊永明老師主持,

屆時將邀請台灣民歌之前的重量級歌手〈愛之旅〉演唱者洪小喬等人來獻唱台灣歌謠,

〈愛之旅〉一曲啟發了後來三毛的流浪文學風潮。

台北城1884—1910拆城,壽命短暫,

城牆石頭部分被不當使用如拿去舖登山步道

部分放置於北投機廠,即捷運復興崗站,

目前城牆石將作為興建恢復「西門」城門之用途,

未來「西門」城門會在捷運西門站4號出口重現。 

大稻埕

是台灣台北市地名,今屬大同區西南部分,

指民權西路、台北橋以南、忠孝西路以北、

重慶北路一二段以西,西臨淡水河,

是介於北門和大龍峒之間的區塊,經北門可進入城內,北方則有大龍峒。

日治時期日本人住在城內,台灣人住在城外,

因此日本人從城內北門出來時,彷彿進入另一個世界,會感受到越過國境的樂趣。

「埕」為台語「空曠之地」之意,原為一大片曬穀廣場而得名。

自清末至日治期間,大稻埕經濟商業活動頻繁,

人文薈萃更是文化活動的領頭羊,特別具有台灣的「現代性」,

1920年代的大稻埕,有電燈、鐵路、電話、現代醫院,

就連傳統街屋建築,三進三落二個天井的結構,

以天井調節室內空氣和光線,不用開冷氣就能涼爽的設計,

不是很符合現代綠建築的概念嗎?

 




















1851年,

泉州府同安籍移民林藍田為了躲避海盜,從基隆搬到大稻埕,

興建了三間閩南式街屋,這就是大稻埕第1間商店及建築

經過一百多年,三棟街屋有兩棟留下來,

分別是迪化街一段154號勝豐食品行,

156號「林五湖本館(林家祖厝、臻味茶苑)

 


1853年,

頂下郊拚」,

艋舺(今萬華)發生泉州府不同縣邑移民之間的分類械鬥事件,

頂郊的泉州三邑人(晉江、南安、惠安),

燒毀安溪移民的信仰中心艋舺祖師廟,偷襲下郊的泉州府同安人。

同安人無力抵抗,先是逃往北方的大龍峒,但不被當地同安移民接納,

再轉到大稻埕,沿著淡水河建起毗鄰店屋,形成街市,重建廟宇,

利用淡水河來從事對渡貿易,形成以同安人為主的河港聚落區。

當年保護城隍老爺逃至大稻埕時,總共有38個壯丁犧牲生命

,所以現在「霞海城隍廟」內,還供奉祭祀著這38位義民。

此後,在台北盆地附近(尤其是艋舺和新莊),

每遇械鬥事件,便有不少人逃抵大稻埕,

使大稻埕的發展,一開始就具有開放包容的特性。

 

1856年,大稻埕建「霞海城隍廟」,奉祀同安縣的鄉土神霞海城隍,

1859年廟宇竣工,至今有155年歷史,

從中國廈門來的城隍老爺,變成台灣人的地方神,是大稻埕劃年代的標誌。

(在網路上找3張霞海城隍廟老照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1860年,

淡水正式開港

起因於兩次英法聯軍之後,清廷與列強簽訂《天津條約》,

開放滬尾(今淡水)、安平(今台南)等港口為國際通商港口。

淡水開港的實際起卸口岸,是包括艋舺和大稻埕。

不久之後,艋舺因為河沙淤積,市況漸衰,船隻大都停靠在大稻埕。

大稻埕於是逐漸取代艋舺,成為北台灣的商業貿易中心。

(在網路上找2張淡水河船隻航行老照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1865年,

英國人杜德來台灣考察,之後引進泉州安溪烏龍茶茶苗,貸款給農戶栽種,

栽種區集中在文山一帶,然後收買茶葉烘培精製,是台灣精製茶葉的開端,

大稻埕在茶業極盛時期,約有23百家茶廠。

安溪烏龍茶味道甘美,茶水分呈白、金、黃、綠、紅五種顏色,

英國維多利亞女皇品嘗之後,直誇這是Oriental Beauty(東方來的美人),

於是「東方美人茶」聲名大噪,歐洲人風靡品茗,

造成外商五大行:德記洋行、怡和洋行、美時洋行、義和洋行、新華利洋行,

先後來到大稻埕設立分公司,向英、美等國輸出茶葉。

例如:最知名的「台灣茶業之父」李春生

擔任英商約翰‧陶德寶順洋行的總辦,

10年的時間,致力於引進大陸茶工、茶師等,

在大稻埕設立工廠,焙製茶葉,「北臺茶葉」的名氣因而崛起,

成為台灣最重要的產業之一,

1869李春生用兩艘的帆船,裝載了21萬多斤的茶葉,

打著「臺灣茶」的名號,運送到美國東岸的紐約販賣,

受到廣大的歡迎,這是台灣茶葉進軍國際市場的開始。

享譽國際的大稻埕茶市從光緒年代一直延續到日治時期。

在洋行引領加上台灣商人的努力,茶葉貿易市場擴大,

迅速造就大稻埕驚人的財富,

異國風格、中西合璧的建築,異國文化及宗教也被引進大稻埕地區。

李春生在現在的甘州街這裡建造了「大稻埕教會」,

整棟建築是他捐款獻堂,親自設計,

依照廈門鼓浪嶼中西合璧的造型蓋的,

沒單一大門,而是開左右兩個小門,是教會建築的一大特色,

因為台灣早期民風保守,男女分兩邊走,做禮拜也是分兩邊坐,中間以布幕隔開呢。

 

1882年,

清法形勢緊張,所以清廷就計畫建築台北城,

城址在大稻埕和艋舺之間,

台北城從1882年開始興建,至1884年完工。

 

1885年,

中法議和,朝廷決定將台灣增設為行省,劉銘傳任首任巡撫,

劉下定決心要大力推動新式建設,

選定大稻埕的南端(前鐵路局遺址)興建「臺北火車票房」(今臺北車站前身),

這是因為大稻埕具備北部貨物集散中心的優勢。

除了舖設鐵路以外,劉銘傳也在大稻埕設茶釐局、軍裝機器局等公家機構,

在該區形成一個「官府建製區」。

因此大稻埕更加興盛繁榮,

台北城的政經地位逐漸與臺南並駕齊驅,乃至成為台灣第一大城。

此時,富紳林維源李春生合資建昌公司,

在大稻埕開闢建昌街(今貴德街),興建洋樓店舖作為外僑區,出租給外商使用,

此後各國領事先後在此設立,商機蓬勃洋風鼎盛。

這是大稻埕的鼎盛時期。

 




















莊永明老師的老家,大稻埕千秋街店屋(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

正位於貴德街51號、53號,建立於清治、日治交替的年代。

貴德街在清朝時期分為兩條街,北段的建昌街,南段的千秋街,

交界點約為今日南京西路,店屋所在處即是南段的千秋街,

千秋街是台北最早的洋樓(西式建築)街,

店屋是棟兩層樓、兩連式的建築,漂亮的紅磚屋,

陽台、天井、竹節式落水管都保存完好,

莊老師家本是雜貨店,菸酒專賣牌號00119好前面,

現在大櫃子裡展示著莊老師的著作、民歌研究成果、收藏,

莊老師還送給我們2014年曆:永續之美,

以淡水河畫作為主題,永豐餘印製,

陳澄波、楊三郎、郭雪湖、蔣勳的畫作,表現淡水河和大稻埕美好的歷史文化,

謝謝莊老師^^

 


莊永明老師家的對面,是「李春生紀念基督長老教會」,是李春生的後代為紀念他而建,教堂牆面人臉的造型真是可愛有趣。                 

大稻埕的歷史真是太深厚豐富,拉拉雜雜講了一點點,還只是停留在清領時期

接下來再慢慢整理日治時期,

想參加大稻埕導覽,想跟著莊老師走大稻埕的朋友,可以參考參考。

莊永明之家 http://qianqiustreetshop.blogspot.tw/

台北霞海城隍廟大稻埕逍遙遊http://www.tpecitygod.org/tourism-guide01.html

喜歡Carrie這文的朋友,請在文末下方點讚及分享,還有卡緊來粉絲團按讚啦,你的支持是我發文的動力,感恩哩→

旅人Carrie愛漫遊粉絲https://www.facebook.com/carriewu0925travel

喜歡就分享出去吧!
  •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

誰寫了這篇文章

Carrie Wuのアバター Carrie Wu 部落客及教育工作者

2023食尚玩家、2022食尚玩家、2021-2020隨意窩Xuite金選獎-年度旅遊人氣獎第一名、2020汶萊+馬來西亞採訪、2019納米比亞採訪、2018Xuite金選獎入選…

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