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大同區】大稻埕‧迪化街~漫步欣賞老街建築

  •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

2014農曆年節漫步迪化街欣賞老街建築,之前Carrie欣賞一片DVD《台灣百年老街系列》紀錄片,豪客唱片股份有限公司總代理,逛好老街回來後,看影片回憶漂亮的老街建築,其中有一些Carrie沒拍到照片,另一些是拍到照片但影片沒介紹,可知老街的複雜與深奧啊!這次沒仔細欣賞的,下回繼續去逛到XD

 

台北市保存最完整的老街:「迪化街」,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西南部分,

此區往昔稱為「大稻埕」,指民權西路、台北橋以南、忠孝西路以北、

重慶北路一~二段以西,西臨淡水河,是介於北門和大龍峒之間的區塊。

大稻埕在清末,接替一府二鹿三艋舺中的艋舺(萬華),成為台北最繁華的地方,

直到日治時期,大稻埕在經濟、社會,以及文化活動上

都有傲視全島的驚人發展及成長,

不僅商業活動頻繁,同時也是人文薈萃之地。

 

大稻埕的歷史發展,

1851(咸豐元年)

林藍田為了逃避海盜洗劫,從雞籠(基隆)移居大稻埕,

這位原是以「賣搖鼓」(販賣雜貨的流浪攤販)維生的小生意人,

於中街(今迪化街一段)建築店鋪,店號「林益順」,

這是大稻埕的第一間街屋,

即是「林五湖祖厝」這間建築,

現今還保留當時的地磚、門閂、石門楣,

第二進為木架構二層建築,並設有樓井,

是傳統大稻埕店屋典型格局,

現在這裡開了一家茶葉行,名為「臻味茶苑」。

到了1853年,艋舺發生頂下郊拼,

落敗的泉州同安人,整個宗族舉家從艋舺遷徙到數公里遠的大稻埕經商,

同安人會聚集包含大稻埕一帶,與附近的大稻埕碼頭息息相關,

19世紀中期,尚未淤積的台北淡水河,可航行來自閩南一帶的戎克船,

這些大稻埕碼頭帶來的船利,除了方便移民人潮上岸外,更可帶動商業的運作,

於是街道以南方碼頭為基準,逐漸向北擴展,

因為南街多為沼澤濕地,而率先成為街道規模的是中街。

 

迪化街初建在1850年代,

19世紀末以來,一直是台灣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布匹的集散中心,

現在民眾通常將民生西路以北的迪化街稱為北街,以南的則稱為南街,

長約800公尺,整條街大部分建築經刻意留存,

因而成為台北市保留最完整的老街,

也在農曆春節前夕,擴展成規模盛大的年貨大街,

據說迪化街批發商業功能強大,年產值超過30億美金。

 

日治時期以來,迪化街一帶在數次市區改正後,更名為「永樂町」,

迪化街也更名為「永樂町通」,

此時「永樂町通」包含已經全境貫通的南街、中街、中北街,

而「永樂市場」即在迪化街一段,是居住在「城外」大稻埕台灣人的市場。

 

啟建於1856年,落成於1859的「台北霞海城隍廟」,

至今已有155年歷史,

位置在昔日稱為大稻埕永樂市場旁,

因為此地區是港口中樞,過去這裡是台北發展重鎮之一,

霞海城隍爺就是保佑地方人民闔境平安生意興隆,

現在也有許多年輕人前來祈求好姻緣、好工作,

被訂為「台北市無形文化資產」的「513日迎城隍」

是一年一度慶祝城隍爺聖誕的遶境活動,相當熱鬧。

201468()是城隍廟夜巡暗訪,

2014610()是城隍廟正日遶境,

大家一起來參與「五月十三人看人」,

萬頭鑽動的城隍爺出巡盛況吧!

 

讓迪化街更加興盛的是,日治時代紡織布匹生意

經由此種新興布市的結合,

南街、中街、中北街的商市,延伸到普願街甚至杜厝街,

不但如此,如今貴德街、甘新街等街道,也成為該商圈的一部分。

尤其在1900—1945年,更結合了南北貨、布市、中藥商,

使迪化街成為全台灣商業最繁榮的地方,

尤其是紡織業許多巨富都是在迪化街發跡的。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此時期可說是迪化街最興盛的時期,

永樂町也因此大量興建新的樓面建築,

這些建築又以外觀簡潔明朗,注重線條表現與比例均衡的現在主義式建築最多,

另外,由大家族所建造,鐫刻家徽式浮雕裝飾的富麗堂皇巴洛克式線築也很多。

 

遊逛迪化街,就從永樂市場開始,漫步在迪化街一段上,

由城隍廟所在的南街,過民生西路的中街,

再越過歸綏街的北街,一直走到台北橋吧^^

 
「永樂市場」

1908年以前是片花園,日治時期改為市場,國民政府改建成現今的大樓,

1F有生鮮美食,最有名的就是創立於1894年的林合發油飯店。

2F聚集多家布商,貨色多到令人眼花撩亂,要買布料在這裡挑就對了。

3F有專門為顧客縫製衣物、窗簾的店家。

永樂市場一帶是全台灣最大的布料批發中心,一共聚集了近千家的布行,

這是緣於日治時期,日本商人將日本印花布料大量輸入台灣,

這裡是布料進口的批發站,布料生意一直持續到民國以後,

只是昔日是為了自己做衣服而購買布料,

現在則是成衣加工廠來此大量購買布匹製作成衣販售,

台北明顯的地標:新光三越的老闆吳火獅,也是在此地布行從學徒開始做起的喔!

 





34號,屈臣氏大藥房,

日據時期取得香港屈臣氏代理,以批發進口西藥為主,

沒有華麗的巴洛克式山牆,而是簡單的女兒牆,屬於現代主義式建築,

在三樓與四樓之間有飛龍與麒麟保護塔的裝飾。

現在側面有「小藝埕」在營運。




40號,慶元藥行,

立面看似現代主義式的建築,有著典雅的米黃色牆面,

但山牆卻加了巴洛克式華麗的裝飾,

山牆頂端正中央的的四葉紋,是仿造日本貴族的家徽,

可見當時的建築深受日本統治的影響。

 



44號,URS44,大稻埕故事工坊,

以洗石子為主要立面建材,

山牆高大突出,在山頭之後又有仿荷蘭階梯狀牆面,

勳章飾多用來彰顯華麗富貴,台灣匠師又將其稱為鮑魚飾。

 

南街部分

一開始南街的藥材只是南北貨商人順便帶來的,後來越帶越多,才漸漸與南北貨分開。

因為藥材品質好壞差異大,更需要藥材專家,

而專家的養成則是採用「師傳徒,父授子」的方式。

大多數的徒弟出師之後,就在附近開業,形成南街一帶的中藥行聚集的情況。

 

82號,榮茂蔘藥,

採用黃色的洗石子為外牆材質,

刻有雙鳥裝飾及月桂葉裝飾,造形及裝飾簡單大方。

 

84號,萬安堂,

是迪化街洋樓式建築的代表,

材質以紅磚為主,有低矮的女兒牆、拱形窗、綠釉花瓶欄杆,

以及看似上下顛倒的柱子。

 

86號,台灣農產公司,

是光復後才成立的公司,從事蔬菜種子等進出口的生意,

上方正中央以壁龕式裝飾,兩側則採用日本式家紋來裝飾。

 

88號,和億蔘茸有限公司,

頂端有華麗繁複的巴洛克式山牆,

位在二樓的柱子則是科林斯式的柱子,

柱頭有外翻的葉片,柱身則有直線凹槽為其特色。

 

102號,義裕公司,

謝成源家族原本在此處經營布的生意,

後來由謝成源投資台鳳公司,出口鳳梨、洋菇、蘆筍等罐頭食品,

尤其鳳梨罐頭的生意更讓台灣擁有鳳梨王國的稱號。

山牆頂端有代表行業的鳳梨裝飾。

 

110號,和隆行,

有平直低矮的女兒牆,女兒牆上的花草裝飾十分細緻,

有勳章式的裝飾,以及二樓柱頭往外翻捲的毛莨葉泥塑。

而柱子後方的面磚是從日本進口,在當時可是高級的建材喔!

 

114號,顏義成商行,

採用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築,山牆上華麗的裝飾,

二樓的拱窗以及柱子氣勢非凡,窗戶格子的設計相當巧妙。

 





116號,百安堂,

南北貨令人嘖嘖稱奇,很友善,可借用廁所。

 

67號,民藝埕,

老街老屋新文創店鋪。

 

71號,乾元行,

立面原本是巴洛克式華麗風格,

後來山牆改成仿荷蘭式的階梯山牆,為現代主義式的建築。

二樓頂端窗戶六角形的設計,但它不是真的窗戶,只是用來遮掩背後的牆壁,

從破裂的玻璃,可看見磚頭。

像牛眼一樣又圓又大的窗戶,稱做牛眼窗,

牛眼窗的周圍以代表乾元行行業的人蔘作為裝飾。

 

中街部分

南北貨包含的項目十分繁多,如蝦米、小魚干、香菇、鹹魚……

以及各式各樣的零食如開心果、魷魚絲、肉乾等。

在清代有所謂的「南北郊」,就是往來台灣南北各港口進行買賣的郊商,

也因此貨品豐富多樣,南北貨因此得名。

清朝時,中皆的南北貨多來自大陸;

日據時期由日本輸入的南北貨增加;

光復以後,南北貨的來源更廣,大陸、日本以及台灣各地的貨品皆有增加。

迪化街每年接近春節前的年貨大街就屬這裡最為熱鬧。

中街的建築十分富麗堂皇,

可以看到簡潔明朗的現代主義式建築,也可看到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

 

105號,林復振商行,

最早搬到迪化街經商的商人是林藍田,

但是奠定迪化街繁榮景象的是因為頂下郊拼失利,從艋舺搬過來的林右藻。

林右藻搬到大稻埕後,認為大稻埕有成為商港的條件,

因此在此地蓋起了復振、復源和復興三家店鋪,

同時也組成郊商,經營與大陸地區如香港、廈門的兩岸貿易,

讓大稻埕地區成為當時台灣地區最繁榮的商業區,

林右藻也被尊稱為「大稻埕開基人物」。

創立於1853年的復振商行,一直從事南北貨品的買賣。

 

117號,萬誠行,

從事南北或批發販售,擁有巴洛克式風格的建築立面。

日據時代著名的南北貨批發商黃輝玉就是句住在此處,

他還曾經投資興建「第一劇場」,是大稻埕當時最好的劇院。

山牆中央有稻穗圍住主人的姓氏,有期望能富庶豐收的意義,中央還有貝殼裝飾。

 

123125號,怡和泰,

是由兩間店相連在一起,是日據時期就蓋好的建築,

立面材質是黃色面磚,裝飾較為樸實簡單,

二、三樓之間有獅子泥塑裝飾,

房子正中央有怡和泰的日語拼音店號IWATAI

 

127號,寶泰藥行,

立面材料為紅磚,頂端為女兒牆,以磚塊排列成「亞」字型鏤空,

二樓有三個拱型窗框,為洋樓式建築。

女兒牆上「亞」字型鏤空綠釉花瓶欄杆。

 

129號,百勝堂,

標準的巴洛克式立面,有精緻華麗的裝飾,

山牆最頂端為「壁龕式」,上面有郭怡美字樣,

主要建材為紅磚與洗石子,有凸出的花台,

三樓花台下的日式家徽裝飾。

 



131號,漢誠堂,

目前是中藥賣店,標準的巴洛克式立面,有精緻華麗的裝飾,

主要建材為紅磚與洗石子,

山牆也是壁龕式,跟百勝堂及坤樹一樣都有突出的花台,

鴻川行花台下是一個匾額框,上面有東泰店號,

匾額框的左右有類似聖誕節的花圈與彩帶。

 

133 號,坤樹藥材公司,

與百勝堂、鴻川行做比較,坤樹的裝飾比較簡單,

不過也有巴洛克式的山牆,

山牆也如前兩棟為壁龕式,而壁龕中央為日式家紋裝飾。

          

144146號,勝益食品廠,

為兩棟建築,線條簡單,頂端略微凹陷的線條以及拱窗的線條,

讓整棟建築呈現一種特殊的韻律感。

 

148號,聯華食品公司,

原本是在當時號稱為北台灣二富賈之一的李春生所擁有的房子,

後來賣給聯華食品公司(元本山海苔)。

整棟建築的立面呈現凸出弧形,十分雅致。

山牆也是採用壁龕式,中央是一扇假窗,

三樓的柱子採用雙圓柱,三樓弧形窗框的設計也相當特別。

二樓牌樓三角形雨遮,造型精巧。

 

150號,鼎晟藥行,

山牆有蚌殼形裝飾,中央有勳章飾,看似一顆蚌殼中一顆珍珠。

貫穿二、三樓的方形柱子,氣勢非凡。

二樓窗框的兩側以圓柱為造型。

 

152號,福泰藥行,

壁龕式的山牆,壁龕兩側有貝殼飾、團花。

三樓的三個窗框,中央為拱形,兩側為方框。

與旁邊兩棟不同的是,福泰二、三樓都有花台。

 

156號,林五湖祖厝(林藍田宅)

迪化街最早的店鋪,

1851年林藍田為了躲避海盜而從雞籠(基隆)搬到這裡,

並且建造了店鋪,店號「林益順」,專門從事與大陸之間的貿易,

當時迪化街四周仍是一大片農地,只有林藍田的店鋪在此處。

直到第二年,頂下郊拼失利的林右藻搬遷過來,迪化街才逐漸繁榮起來。

林藍田宅目前仍保有當時的外觀,為閩南式的建築。

 

北街部分

迪化街北段從歸綏街一直到台北橋,

早期是雜貨大批發及米行,目前則是老行業的集中地,

目前可看見的老行業如:米店、竹器店、金紙店、油行、農具店……等。

而建築外觀上,則多保留清代閩南式店面,

以及紅磚拱廊的洋樓,十分古樸簡單。

200號,天山行

 

214號,林豐益商行,

是擁有約90年歷史的竹器店,

主要販售傳統的各類竹器,如蒸籠、竹篩、竹籃等。

 

287號,李甘香。

 

289號,滿漢堂,

有漂亮的大片木門。

 

309號,李亭香,

這家糕餅超好吃,搶手泡芙過年期間都買不到。






310號,老綿成燈籠店,

創業於1915年,已經有90年歷史,目前已經傳到第三代。

這裡除了販賣燈籠外,也有金紙、銀紙的販售。

所販賣的燈籠還可以要求字樣,請老闆書寫。

老棉成隔壁308號,是葉守倫家,

目前正在整修,私人住宅不開放拍照,

家裡大廳是電影《大稻埕》畫家郭雪湖畫室等場景所在地。
 

311號,江記華隆,

這家肉紙肉干超好吃。

 

314號,明峰貢丸店,30年老店。



 

322號,進義。

 











358號,迪化街新天地,

外層保留傳統建築形式,裡面是一屋舍美輪美奐大社區。

 

連警察局都古色古香,迪化街真的好漂亮好精采啊! 

喜歡Carrie這文的朋友,請在文末下方點讚及分享,還有卡緊來粉絲團按讚啦,你的支持是我發文的動力,感恩哩→

旅人Carrie愛漫遊粉絲https://www.facebook.com/carriewu0925travel

喜歡就分享出去吧!
  •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

誰寫了這篇文章

Carrie Wuのアバター Carrie Wu 部落客及教育工作者

2023食尚玩家、2022食尚玩家、2021-2020隨意窩Xuite金選獎-年度旅遊人氣獎第一名、2020汶萊+馬來西亞採訪、2019納米比亞採訪、2018Xuite金選獎入選…

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