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襄從八○年代寫政治詩的詩人,到現在成為台灣自然寫作的要角,乍看之下書寫題材似乎差異頗大,但我最欣賞他的,是二十年來走在始終如一的道路上:關懷自己的鄉土。此次「與課本作家面對面」現代文學研習營裡,劉克襄又帶給我關於旅行文學和關懷鄉土的新啟發。
「里山」是源自於日本的名詞,所謂的「里」是「鄉里」之意。日本的里山紀錄片裡呈現著這樣的景象:純樸的鄉里背景一定有一座山,低海拔的山地為鄉民所愛護著,村人如果有所需資源,只是進去山裡取點東西,對山有一份尊重,不做過度的開發與破壞,這座山於是保持著原來完整的樣貌,人們和山、大自然是共存共榮的。
我很喜愛旅行和旅行文學,如果在旅行和閱讀中,發現在地原汁原味的生態景觀、風土民情,就會非常欣喜。但誠如劉克襄在書寫中提出的警訊:地圖,揭開原始的神秘面紗;大門敞開,便是商業行為強盜般的進駐。台灣人在工商業化、力拼觀光中,如何對自己的鄉土永續經營?
一直以來台灣對「低海拔山區」不夠尊重,原本極需人們珍重的里山之「山」,早期多用做土葬場。五六十年前,一些老榮民、貧困者,住在山坡上,成為髒亂之地。更近期在山坡上搭蓋很多公寓,暴露了景觀意識的不足。還有山間「不當的步道」,以水泥鋪石階步道破壞自然,有些石階入口旁還豎立一個大石碑,刻著建步道者的名號,四周種植不是當地原生植物的景觀盆栽;更甚者在步道上鋪了三公里長的紅色不織布人工地毯,對生態造成更大的浩劫。
「里山」觀念所強調的,是尋找一個理想生活園地,但這是奠基於眾人想去尋找更美好的價值所在,是「集體社區」去尋找桃花源,而不是單一個人去完成個人的寂寞和美好。特別是極度開發的都會地區,如何創造新里山風水林,如何進行都會景觀空間改造,是我們能夠去努力的目標。
很樂見的是台灣一直都有人為了建立「里山」而努力著,例如:天母古道、森林公園、台大舟山路、台大生態池、台南市「好望角」都市角落的綠化、嘉義社區「甜根仔草堂」,將一座廢棄工廠,以很少經費改造成適合里民活動的小屋。沒有森林的澎湖,對綠地相當渴望,地方政府鼓勵空間綠化,甚至可以免稅。只要能夠確立美好的生活價值,「無中生有」是可能且可行的!
昔日客家人祖先遷徙時,找到某個山林好所在,就世代居住於此,上千年歷史的客家農莊,保持著原始樣貌,鄉人們減少獵捕。風水林不但提供鄉民基本所需,也是個自然博物館、自然教室、萬物繁衍溫床。風水林能減少土石流,既是抵擋北風的天然暖爐,又是天然冷氣機,森林所產生的水源,滋養著多種生物。鄉土祖先的智慧,我們別忘了去研究、去取法。桃花源何處尋?只要我們熱愛鄉土,找到正確的方向去實踐保育,桃花源就在你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