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迦太基的創始者黛多公主,成為迦太基女王後,改名為「Dido」,意思是「流浪者」。
Queen Elissa (Dido)後來的命運如何?
一說:鄰近國王因垂涎女王美色而向她逼婚,女王原本不允,然而懼怕鄰國武力的迦太基臣民懇求女王允婚,
女王便決定在結婚當天自焚而亡,從此以後迦太基人便將Queen Elissa奉為迦太基的保護神塔尼特(Tanit)。
二說:Queen Elissa陷入與埃尼亞斯的悲劇戀愛裡,最後自刎時發下毒誓,迦太基人和埃尼亞斯的後人永世為仇。
埃尼亞斯是誰?他是女神維納斯的私生子,特洛伊戰爭中特洛伊城的王子和軍隊統帥,
非常梟勇善戰,在戰神馬雷斯的暗中相助下,一度讓希臘人聞風喪膽。
沒聽拉孔奧和卡珊德拉警告的特洛伊人,讓奧底修斯的木馬記得逞,特洛伊城在一晚淪陷。
在屠城混亂中,埃尼亞斯背著年邁的父親和兒子逃出特洛伊,並發誓重新復國,開始漫長艱難的飄泊歷程,
維吉爾的長篇敍事史詩《埃尼亞德》,便是根據埃尼亞斯的傳奇故事寫成。
埃尼亞斯部隊在地中海漂泊,突然遭到赫拉的發難,艦隊在海上遭遇暴風雨,幾乎全軍覆沒,
埃尼亞斯被海潮沖上北非海灘,奄奄一息的他被母親維納斯領到Queen Elissa王宮前,
維納斯暗中施法讓Queen Elissa愛上埃尼亞斯,並允許埃尼亞斯及部隊在迦太基長期駐守,
埃尼亞斯沉迷在愛人溫柔懷抱及戰後安逸中不思振作,引發天神宙斯不滿,
宙斯派帶翼使者Mercury下凡,找到埃尼亞斯,要他光復特洛伊城。
清醒的埃尼亞斯當晚偷偷糾集部眾離開迦太基,
留下心碎的Queen Elissa,以埃尼亞斯留下的寶劍結束自己生命,
並在臨終前發下毒誓,迦太基人和埃尼亞斯的後人永遠誓不兩立。
埃尼亞斯在離開迦太基後,輾轉來到義大利,娶了拉維尼亞公主為妻,
埃尼亞斯的子孫隨後建立輝煌的羅馬帝國,完成復興特洛伊大業。
羅馬帝國和迦太基後來也成為仇敵,為爭奪地中海海權打過3次布匿克戰爭,
Queen Elissa的迦太基國最終被羅馬所滅,羅馬人焚毀了迦太基,
一個統治地中海數世紀的大帝國,就這樣灰飛煙滅,徒留唏噓。
這故事成為許多畫家很喜愛的繪畫主題,也在希臘史詩《奧德塞》中出現過,
1689年英國作曲家亨利‧普賽爾(HENRY PURCELL)還將此故事創作成歌劇《黛多與埃尼亞斯》。
然而歷史是很弔詭的,
後來被羅馬迫害的基督徒大批逃往迦太基,如「拉丁神學之父」德爾圖良和聖奧古斯丁。
德爾圖良使基督教從精神上徹底征服羅馬,
而15個世紀後,奥古斯丁修會的馬丁‧路德以奥古斯丁的神學發動宗教改革,
瓦解羅馬天主教的大一統局面,宣告中世紀的結束。
誰又能說,這是Queen Elissa勝了?還是埃尼亞斯贏了?
西元前814年,迦太基城在今日的突尼斯城附近誕生,比羅馬城早61年,
「迦太基」是從腓尼基語「Qart-ḥadašt」蛻變而來,意思是「新城」。
腓尼基人是住在地中海東岸的中東人,擅長海上貿易,更是優秀軍事家,因此控制了地中海沿岸。
他們對人類文化最大的貢獻是發明字母,這些字母被其他國家和民族學習引進後,
成為希臘文、阿拉伯文、希伯來文的文字原形和基礎。
經濟上,迦太基擁有實力強大的艦隊,
並且控制了販運奴隸、金屬、奢侈品、酒、橄欖油等地中海沿岸貿易,成為稱霸西地中海的霸主,
其內陸地帶的巴格拉達斯河谷土地十分肥沃,位於北非卻有發達的農業,因此出現了奴隸制莊園。
政治上,迦太基採行貴族寡頭式掌權,商業奴隸主和農業奴隸主這2個統治階級間往往有利益衝突,
造成日後與羅馬和戰不定的問題。
最高行政官有2位,稱「蘇菲特」,每年由選舉產生,但只限於有錢人,不過他們沒有兵權,
和羅馬一樣由300人組成元老院,元老院有立法權和決策權,成員任期終身。
並設公民大會,但權力有限。此外亦有百人會議,共成員104人,負責監察和作出審判。
迦太基在西元前146年被古羅馬滅亡,新的羅馬–迦太基城在原來的廢墟上重建起來,
總人口曾經達到60萬人,是僅次於義大利羅馬的第2大城。
現在看到的迦太基殘存遺跡多數是羅馬人在西元前146年到西元439年佔領時重建的,
羅馬帝國統治下的迦太基政治中心,有長34公里、高13公尺、厚8公尺的城牆及宮殿、神廟、3個集會廣場、
1個可容納7萬人的賽馬場、安東尼大浴場、劇場、競技場、別墅、住房、基地和港口等。
古城內發掘的腓尼基時代遺物大多是墳墓、石棺、墓葬品等等。
迦太基在羅馬統治時期,凱撒時代曾把一些沒有土地的公民遣送到這裡。
奧古斯都在西元前29年統治開始,將迦太基設為非洲阿非利加省的一部份。
羅馬皇帝哈德良還修築了巨大的馬加蓄水池和著名的安東尼浴場,
工程從哈德良皇帝執政時期開始,到西元2世紀安敦寧‧畢尤皇帝當政時竣工。
西元4世紀,羅馬帝國分裂,迦太基隸屬西羅馬帝國。
後來西羅馬帝國逐漸崩潰,西元439年汪達爾人乘機入侵迦太基,並佔領了非洲北部沿海大片土地,
成立了汪達爾–阿蘭王國。
西元533年成為東羅馬帝國的屬地。在這裡產生了第一所基督教拉丁文學院。
許多著名的基督教衛道學者如「拉丁神學之父」德爾圖良和聖奧古斯丁都曾在此成長、寫作。
到了西元7世紀,阿拉伯人向亞、非、歐三大洲的鄰國入侵,在其倭馬亞時代征服了迦太基在內的北非大部分領土。
西元698年,阿拉伯人侵入該城,迦太基又被嚴重破壞,後成為阿拔斯王朝的地方政府所在地。
1217年~1221年,當第五次十字軍東征橫掃過迦太基之後,
這座歷經滄桑的古城幾乎被嚴重地損壞殆盡,終於在歷史中完全消失。
參考來源
迦太基–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F%A6%E5%A4%AA%E5%9F%BA
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中國網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zwyichan/405053.htm
★迦太基考古公園(Carthage Archeological Park),
包括:安東尼羅馬浴場(Antoninus Baths)、小禮拜堂(Chapel of Asterius)、
教堂(Basilica of Douimes)、迦太基墓葬區(Punic Necropolis)、
另一個小禮拜堂(Chapelof Ste-Monique)等。
※安東尼羅馬浴場Antoninus Baths
建於風光明媚地中海邊的安東尼羅馬浴場,出自羅馬皇帝哈德良及安東尼皮爾斯2位皇帝之手,
約建於西元前2世紀,規模相當巨大,面積占地達3.5公頃,
在古羅馬的浴池中名列第4,是北非最大也是世界第3大的羅馬浴場。
沐浴在古羅馬時代佔有重要地位,浴場是羅馬社會重要的社交活動和休閒場所,
來這裡可以和親朋好友聯絡感情,談論國家大事。
安東尼羅馬浴場是羅馬古蹟建立於迦太基古址上的實例,
在巨大的浴場旁邊有一條椰林小道,兩邊許多小小的石盒子,這些是腓尼基小孩的棺木,
而旁邊還有一個挖開的坑洞,有立牌標示這裡是腓尼基人的墓地(Punic Necropolis),
只是這個墓園成了羅馬古浴場的地基,也就沒辦法繼續開挖出土。
安東尼羅馬浴場由於年代久遠又在西元439年被來自德國的汪達爾人破壞殆盡,
浴場上部的建築物幾乎是剩下斷垣殘壁,
浴場分2層,地下層供輸水和排水系統之用,
雖然臨近大海,浴場所需的用水卻是從60公里以外的扎古旺通(Zaghouan)山區,
以高築的水道牆所引過來,再加熱而成溫泉,可蓄水3萬立方公尺的馬加爾蓄水池,至今仍在使用。
細究安東尼羅馬浴場的剖面圖與平面圖,可知整座浴場的面積非常大,各區的設計非常講究,
男女是分開入浴,中央是冷浴池、溫水浴池、熱水浴池。
羅馬人的入浴順序也很有意思,先進熱水區,再到溫水區,最後經過冷水區出浴,
如此逐步讓身體由熱到冷降溫,就不會有泡完熱水後冒汗穿衣離開的窘況。
平面圖清楚說明安東尼羅馬浴場的各個區域:
1.Apodyterium更衣室
2.Piscinai游泳池
3.Palaestra健身房
4.Gymnasium體育館
5.Tepidarium溫浴池(抹油按摩)
6.Destrictarium溫暖清潔室(去角質)
7.Laconicum蒸氣室
8.Caldarium熱浴池
9.Frigidarium冷浴池
10.NatatioNatatio露天游泳池
只要看看浴場中間修復的兩根高聳巨大的圓柱,就可以想像原建物是多麼高大雄偉。
遊覽古蹟切忌亂爬亂走,以免崩落危險!
有一圈拱門形狀的是安東尼羅馬浴場的熱浴池,雖然規模比羅馬本地的浴場小,但保存比較完整。
有兩排整齊斷柱的是冷浴池,據說有47公尺長,15公尺高。
上層建築雖不在,但從結構可清楚看到兩邊對稱排列的更衣室、熱水池、按摩室、溫水池、冷水池、
健身房、噴水、游泳池和廁所等不同功能的房間,房間數量超過100間。
因為好角半島氣候溫和,水源充足,加上與首都突尼斯相近,這裡達官權貴的住宅和別墅很多,
安東尼羅馬浴場後面有一個巨大的白色建築,正是突尼西亞總統的官邸,
來到安東尼羅馬浴場拍照時需特別注意,千萬不要朝官邸方向拍照,以免底片或記憶卡被巡邏的警衛沒收。
安東尼羅馬浴場附近的藝品店,各種可愛的陶藝品,精緻的香水玻璃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