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絲路‧新疆~吐魯番–高昌故城‧阿斯塔那古墓‧千佛洞‧火焰山‧蘇公塔‧葡萄溝‧古道苦旅遠征15日紀行

  •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

 

第四天  2004.07.04(日) 

吐魯番【高昌故城阿斯塔那古墓千佛洞火焰山蘇公塔葡萄溝】柳園

 

【高昌故城】

 

      位於吐魯番市以東偏南約46公里的「高昌故城」,是1600多年前的政治重心所在,高昌城奠基於公元前1世紀,初稱「高昌壁」,為絲路重鎮,後來歷經高昌郡、高昌王國、西州、回鶻高昌、火洲等長達1300餘年的變遷,在西元14世紀毀棄於戰火,而在1961年,這裡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她是全絲路最宏偉壯盛的古代都市遺跡,佔地面積特別廣大,所以遊城的交通工具是搭乘驢車,由驢子拉的簡單四輪車搖搖晃晃地往古城「玄奘講經堂」出發。

 

「高昌故城」的風貌特色是城郭高聳,街衙縱橫,護城河道的殘跡猶存,城垣保存基本完好,分內城、外城、宮城三重。外城大體呈正方形,牆厚12米,高11.5米,周長5.4公里,為夯土板筑,部分地段用土坯修補,外圍有凸出的馬面。每面大抵上有兩座城門,而以西面以北的城門保存最好,有曲折的瓮城。


     
高昌國時期這裡曾熱情地招待過唐代高僧玄奘,外城內西南有一大型寺院,寺門東西長約130米,南北寬約85米,占地約1萬平方米,由山門、庭院、講經堂、藏經樓、大殿、僧房等組成。大殿內尚殘存壁畫痕跡。唐代高僧玄奘西游取經,於貞觀二年(628年)春,曾到高昌國講經一月多月,據說即在此寺內。寺院附近,還殘存手工作坊和集市遺址。外城內東南部有一小型寺院,殘存的壁畫較上述大寺完美。 因此來到這裡,「玄奘講經堂」正是參觀的重頭戲,講經堂的外貌是一兩層的圓頂壇型,走進內部,看到天圓地方的講壇構造,說話時回音特別大,彷彿看到玄奘大師賣力講經、底下信眾聽得沈迷的情景。

 

參觀完故城,回到起點的休息站,吃到店家提供的「白蘭瓜」,新疆的哈密瓜真不是蓋的,水分飽滿、甜度夠高、香氣逼人。休息站外有許多小販,賣小紀念品的小女孩特別熱情,我們買了駱駝鈴鐺,還一起合影留念。還和賣CD的小販殺價殺得不可開交,最後買了2片新疆民歌CD
   

【阿斯塔那古墓群】

 

接著前往受到歷史學界廣泛重視,有「地下博物館」之稱的「阿斯塔那古墓群」,該古墓群位於吐魯番市區東偏南約40公里處,距高昌故城6公里。古墓群的東西長5公里,南北寬2公里,占地10平方公里。這個博物館,有晉唐古墓數千座,大約形成於公元3-8世紀,距今有1700多年歷史。「阿斯塔那」為維吾爾語「京都」之意,而「哈拉和卓」為傳說中怒斬惡龍為民除害的維吾爾古國一位勇士的名字,這兩處現分別為當地兩個相鄰村庄之名。「阿斯塔那古墓群」在1957年被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參觀處有一完善的入口,走進去之後,眼前是一個大廣場,廣場上豎立著「伏羲女媧人面蛇身交纏塑像」,是中華炎黃子孫的始祖象徵。沿著參觀路線前行,就會到達今天的參觀重點:三個分別代表貴族、官員和平民的墓穴。每個墓穴的入口都有詳細的碑文簡介,走下長長的階梯才能到達陰涼的墓室。

 

1929年至今,考古學家曾先後在這裡開挖14次,共清理古墓將近500座,而出土的一大批珍貴文物,也透過整理研究,拼合出2700多件文書。文書上的紀年,最早的是西晉秦始九年(公元273年),最晚是唐大歷六年(公元772年)。特別神奇的是,絕對乾燥無菌的地理特性,使陪葬品完好,死者所穿壽衣不朽不破,連人體都有80%成了乾屍,使古墓得以保存千年原樣,成為絲路上研究歷史珍稀的材料。

 
    這片古墓群埋葬的是西晉初年到唐代中期的貴族、官員和平民百姓,只是尚未發現高昌國王的墓葬,鞠氏高昌王國名將張雄夫婦及其子張懷寂,就葬在這裡。完全沒有人工加工過的屍體抗拒了大自然而不腐爛,成了比埃及金字塔中的木乃伊還要珍奇的「乾屍」,「乾屍」大多完整無損,有的連眼睫毛和眼縫中顯露的黑白眼珠都歷歷可見,我們看到的是一對夫婦和葬的墓穴,男屍透露出痛苦的表情,可能是去世時得了重病難過而死,女屍則是祥和得像睡著了一樣。

 

另一個參觀重點是墓穴的壁畫及陪葬品。由於氣候乾旱炎熱,很多繪畫、泥俑及其它成千上萬件出土文物色彩鮮麗如新,保存十分完好。據說出土的唐代水餃,形狀與今無異,裡面的餡,也完好如初。另外,在一張馬料單上,寫有「岑判官」、「封大夫」字樣,「岑判官」即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封大夫」即唐代北庭都護封常清。該墓群所葬多為漢族人,也有車師、匈奴、氏、鮮卑、高車、昭武九姓等少數民族居民。墓穴的人物和花鳥壁畫頗有特色,配合埋葬者的身份。貴族的墓,畫的是生活享樂的一些精緻布景,官員的墓,畫的是穿著官服,依照年齡由小而大,應該表現出的官場風範,還有一個墓穴壁畫,畫的是江南的花草和水鳥,想必主人原本是南方人,最後客死他鄉,表達出對故園的思念之情。   

 

【伯孜克里克千佛洞】

 

「伯孜克里克千佛洞」位於吐魯番市東北40公里,火焰山中部的河谷西岸,「柏孜克里克」維吾爾語意思是「山腰」,譯成漢語就是「山腰上的千佛洞」。火焰山木頭溝的這處懸崖,大大小小83個洞窟沿著弧形崖壁並排開鑿,表現出56世紀時,中唐的高昌國崇尚佛教的虔誠精神。「伯孜克里克千佛洞」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伯孜克里克千佛洞」最初是高昌的皇家寺院,長列的洞窟遠遠望去像懸在半空中,故又稱「懸空寺」,高昌國在歷史上曾繁盛了1400多年,可說當年是絲路上一等一的國際都會,走在今日的高昌和交河故城遺址上,仍可感受「佛教」在高昌國的重要地位,兩座故城中最宏偉的建筑,最華美的雕飾,均是出現在寺院之中,其精緻考究的程度往往超過皇宮,高昌國王鞠文泰對佛教尤為虔敬,西元627年時,玄奘取經路過高昌,在此逗留3年,每次講經鞠文泰都跪在地上,讓玄奘踩着他的背登上法壇。

 

「伯孜克里克千佛洞」的外觀十分樸素,像一個個黄土包,它聞名天下的是洞窟內精美的壁畫,可惜被破壞得相當厲害。當解說員指著牆上毀損嚴重的壁畫,娓娓道來:「這裡是36號窟,開鑿於西元654年,內有壁畫12幅,主題是達摩12弟子供奉圖,人物表情生動細膩,色彩豐富歷時千年而不褪色,……後來在20世紀初被德國人勒柯克發現,連同牆壁一起被切割運出國去了。」結果我們只能憑著豐富的想像力,去攫取那殘存壁畫的吉光片羽,並且指責外國人的可惡與欺凌,近代中國的腐敗與積弱不振。

 

另一種破壞更令人心痛,因為是中國人自己破壞的,雖然壁畫還在,但上面有塗抹泥巴的、放火焚燒的、刀砍斧劈的,傷痕累累,慘不忍睹。壁畫的大規模破壞有兩次,第一次是在佛教衰退伊斯蘭教興起的時候,佛教圖案就被異教徒以泥土塗抹破壞。第二次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衛兵破四舊將没有完全毁掉的壁畫用刀斧砍、放火焚燒,將壁畫徹底破壞掉了,連修復的可能都沒有。

 

「伯孜克里克千佛洞」四周的景觀頗有特色,旁邊的溪谷底部長了一片高大的白楊樹,茂密的枝葉高度正巧長到千佛洞外通道矮牆上,為黃土色的千佛洞增添了綠彩,側耳傾聽,依稀可以聽到流水潺潺。往回走可要爬一段上行階梯,但是爬到終點,即可欣賞火燄山的一部份,前面有千佛洞的名稱石刻可供拍照留念。

 

【火焰山】

 

《西遊記》中著名的「火焰山」,沿著312國道、横穿吐鲁番盆地而綿延數十公里,長98公里,寬9公里,高約百米,維吾爾人稱它為「克孜勒塔格」,意思是「紅色的山」。乾燥不毛的山體,歷史刻鏤的斑駁蝕溝,烈日下騰升的熱浪,使這座名山成為絲路上嚴酷地理條件的象徵之一。

       小說裡是這麼記載的:「『火焰山是去西方的必經之路,終年炎熱,無春無秋,有火焰八百里,周圍寸草不生,即便是銅腦蓋、鐵身軀,要過山也要化成汁。』聽得三藏大驚失色,不敢再問。」於是孫悟空大戰牛魔王,三借芭蕉扇,精彩離奇的敘述手法,使每個中國人對「火焰山」都有一份獨特想像。紅褐色的碎砂石長不出任何東西,在驕陽之下,像一頭孤獨的巨龍在紅色火焰中燃燒一般;周身奇異深刻的皺褶,則又透露出這頭巨龍永不妥協的挺拔之姿。

 

拍照最佳角度之處,立有一塊和火焰山體相似顏色的石碑,上面刻有「火焰山」的字樣,附近有駱駝可供遊客騎乘拍照。

 

【蘇公塔】

 

建於吐魯番市東郊2公里處,葡萄鄉木納格村台地上的金黃色清真寺「蘇公塔」,又名「額敏塔」,建於清代乾隆42年(西元1777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當年清朝名將,吐魯番郡王額敏和卓的二兒子蘇來曼,為了紀念其父的功績,表達對清朝廷的忠心和對真主阿拉的虔誠而建造的。整個中國其實有三大宗教興盛其上:佛教、藏教、伊斯蘭教,漢族所在的中原地區廣建佛堂寶塔,到了西藏青海就是藏傳佛教的天下,而接近中亞的新疆則信奉伊斯蘭教,因此藍色圓頂的清真寺較為常見。

 

「蘇公塔」就是一座伊斯蘭建築的經典作品,塔身是座上窄下寬的圓錐體,通高44米,基部直徑10米,由基台、基座、塔身、塔剎組成。塔身由灰黃色條磚砌成,沒有添加任何其他色彩,簡潔大方,渾然天成。塔身的裝飾是由磚塊排列組合成三角形、四瓣花紋、水波形紋、菱形紋等14種平行幾何體圖案。規則塊狀的幾何圖紋不僅具備一種繁複有序之美,也使整個塔看來更立體宏偉,充滿著異國風情。

 

塔的內部為螺旋體中心柱,有72級螺旋形台階通頂部,體積向上逐漸内收,塔頂有一穹窿屋頂的瞭望室,四面有窗,登高四顧,北面的天山、火焰山、葡萄溝,西面的吐魯番市民舍,皆可盡收眼底。塔身在不同方向和高度,留有14個長孔窗口,用以採光通風,整體造形古樸、簡潔,具有維吾爾族建築風格。塔門外側立建塔石碑一方,用漢文、維吾爾文合璧陰刻,說明了建造的原因和時間。維吾爾文的翻譯如下:「阿拉是我們的主人,人人需要他的幫助。他是時代的皇帝、時代的統治者之一,是公正和開恩之源,是和平和安定的締造者,光芒四射的神人。發展宗教法的蘇來曼,宇宙之皇,作為額敏和卓王眼目的英雄好漢蘇來曼,在阿拉的允許、恩賜和幫助下,在年滿83時,為了感謝阿拉,以善良的、無限尊敬的心,建造這有福祉的、美觀華麗的教堂和蘇公塔,向阿拉賑濟。這個教堂和蘇公塔,是蘇來曼自費7000兩銀子,鑑於回曆1181年」。碑文明確告訴人們,修建額敏塔是為了恭報清王朝對額敏和卓一家的「天恩」,並使額敏和卓一生的業績能流芳千古,「以垂永遠」,「可為名教」而建造的。這裡在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雖然「蘇公塔」塔身佈滿西亞型態的幾何圖紋,但右側的「禮拜殿堂」的建築格局卻近似北印度蒙兀兒風格,組合在一起相當有特色,「蘇公塔」黄色的塔身古樸簡潔,高聳於藍天之際,和渾圓厚矮的圓頂禮拜堂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畫面。純藍的蒼穹,純黃的建築,兩相輝映,成就了「蘇公塔」的這份超脫塵俗。禮拜堂內可以參觀,這是一個穆斯林集會的場地,爬上禮拜堂的頂樓,從上尖下方的窗戶望出去,也可以欣賞綠洲田地和樹林的風景。

 

【葡萄溝】

 

       「葡萄溝」是火洲吐魯番最美的傳奇,位於市區東北10公里的火焰山中,天山上留下來的雪水,把火焰山切成一條南北長約8公里、東西寬約2公里的峽谷,當地農民廣植葡萄,數條葡萄長廊深邃、幽静,藤蔓沿架生長蔽天,形成特殊的風情,旅人在此信步葡萄架下,仰首盡情觀賞串串珍珠般的葡萄,品嘗剛從架上採收的新鮮葡萄,極盡悠閒之能事。

 

「葡萄溝」除了風景秀麗之外,以盛產優質葡萄萄而聞名中外,葡萄品種相當多元,無核白、馬奶子、紅葡萄、喀什哈爾、日加乾、瑣瑣等13個品種,有豐富的顏色、大小不一的形體和殊異的甜美風味,特別是無核白,皮薄、肉嫩、多汁、味美,營養豐富,素有「珍珠」之美稱,其含糖量高達2024%,超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葡萄,居世界之冠。這裡有新鮮葡萄可供食用,更有受當地氣候恩賜晾曬的葡萄乾,其中用無核白鮮葡萄晾製的葡萄乾,含糖量高達60%,被人們視為葡萄中的珍品。

 

  我們來到「葡萄溝」參觀園區,入口處有一座人工假山瀑布,應該是模仿天山山脈雪水滋養了吐魯番葡萄的景象,新疆有一首歌謠:「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庫爾勒的香梨人人誇,葉城的石榴頂呱呱。」葡萄溝火辣辣之外的那份清涼愜意,得在這裡才感受得到。園區四周圍繞的溝渠中清水沁涼,是人工引來天山雪水沿着渠道穿溝而下,潺潺流水聲增添了園區活力。走在葡萄架下,猶如進入一個清涼世界,粗壯纏繞的葡萄藤爬滿走道的上空,葉子濃密得遮住陽光,葉子下是串串淺碧玉色的葡萄,看得人都沈醉在葡萄的甜蜜中。

       進出 「葡萄溝」的道路兩旁,可以見到美好綠洲風光,山坡上梯田層層疊疊,處處葡萄園在夏天正值結果的季節,葡萄果實連綿成一片綠色的海洋。還有桃、杏、梨、桑、蘋果、石榴、無花果等各類果樹點綴其間,特別是以磚塊砌成,留有規律通風透光口,一間一間晾製葡萄乾的「蔭房」,整齊地排列在山坡下、農家庭院上,别具特色。

        我們接著到「葡萄溝」的葡萄農家參觀家訪,「艾合實提民族家訪」、「神泉度假村」等兩個路標豎立在農家住宅的馬路上。農家的磚房大門及兩側柱子以鮮豔顏料圖畫裝飾,門額上畫了綠色的葡萄藤蔓及切片的大西瓜,兩側柱子上的圖案則是花瓶裡的鮮花,屋內的擺設簡單質樸,牆壁上掛著貓頭鷹的標本,女眷們斜倚在床上、椅子上,懶洋洋地休息著。在這裡我們品嚐了西瓜、哈密瓜、各種口味的葡萄乾,欣賞了農家主人小女兒的新疆舞蹈表演,這裡也販售各種口味的葡萄乾及蜜餞。

【柳園】

 

「葡萄溝」的葡萄農家參觀家訪結束後,我們在新疆的行程也告一個段落,隨後前往「吐魯番火車站」搭乘「夜間軟臥火車」前往「柳園」。帶著大行李箱上下火車,果然是驚險萬分的事情,費了九牛二虎力氣之後,終於找到自己的包廂安頓好了。

 

這段路線的風景,除了戈壁灘,還是戈壁灘,我一直望著窗外的戈壁灘,看到夕陽西下,看到天色全黑。「夜間軟臥火車」一間包廂有四個床位,兩側上下舖,備有棉被和枕頭,枕頭上繡著「哈客」二字,有一個共用的小桌子、古早型有瓶塞的熱水壺、垃圾桶。

 

第一次睡在火車上,大家都特別興奮,到處去其他包廂串門子,喝啤酒聊天,好不快樂,隔壁車廂是一群德國佬,看他們也蠻興奮的樣子,只是廁所就很少了,一節容納約40人的車廂只配備兩間,所以盥洗不大方便,建議在候車室等火車時,可以把握時間利用候車室的大洗手台擦澡、刷牙等。

 

鐵路「敦煌站」事實上是停在「柳園」,離敦煌市區還要坐兩個小時的汽車。

 

住宿:軟臥火車

 

 

喜歡就分享出去吧!
  •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

誰寫了這篇文章

Carrie Wuのアバター Carrie Wu 部落客及教育工作者

2023食尚玩家、2022食尚玩家、2021-2020隨意窩Xuite金選獎-年度旅遊人氣獎第一名、2020汶萊+馬來西亞採訪、2019納米比亞採訪、2018Xuite金選獎入選…

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