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牡丹鄉‧石板屋遺址‧199人文生態走廊~排灣祖靈棲息地

  •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

想深刻體驗排灣族原民文化,就要跟著排灣族人嚮導,走一趟石板屋遺址〕(cacevakan),讓身心沉浸在排灣祖靈的智慧和啟發之中。要到石板屋遺址,車子可沿199線道經過四重溪後,抵達牡丹鄉石門村,過牡丹大橋後向右轉屏172線道,繼續往前開約4公里即可抵達。 


這次我們的嚮導是家有米其林寶寶的沈仲文先生,他非常幽默風趣,行車途中跟我們介紹了有關排灣族的點點滴滴。相傳太陽是排灣族的祖靈,化身為一陶壺,在百步蛇的看顧下孵化成排灣族的先民,因此,排灣族尊太陽、陶壺、百步蛇為其祖靈,許多跟排灣族息息相關的生活用品,都會以蛇的具象或抽象圖形做為紋飾造型。照片上就是放祖靈的陶壺,壺耳正是百步蛇蜷曲而成,還掛著一串質樸美好的琉璃珠,是頭目古英勇家的珍藏。

 

石板屋遺址〕約600年的歷史,是南排灣族的發源地,遺址內有一般家屋22座,和頭目住家一座,家屋每座佔地面積約50平方公尺,頭目住家則面積約有100平方公尺。入口處擺放著一尊排灣族勇士的塑像,默默守護著先人之地。隔著塑像幾步路,一棵年齡悠久的九芎木聳立著,還有牡丹鄉公所設立的大型清晰解說牌,以及供休憩用的茅草涼亭,茅草亭前有大石頭圍成一圈可供生營火。

 
這裡的步道走起來相當原始,有些地方比較陡,如果下雨的話,路面更加泥濘濕滑,原來的木棧梯有的已經腐朽,因此走時一定要特別注意行路安全,最好是穿防滑鞋(同伴有幾個人穿夾腳拖,太強了!)且有嚮導帶領。前往石板屋遺址去程,從海拔約210公尺的入口處開始往步道上行,到達海拔308公尺的石板屋遺址,約需30分鐘。


沿途熱帶植物濃綠蓊鬱,藤蔓和蕨類植物交錯盤結,各類鳥鳴聲不絕於耳,樹幹上長了奇形怪狀的蘑菇,愈深入熱帶雨林,愈是感應到石板屋遺址〕的神祕力量在呼喚著我們。

 
沈仲文先生帶領我們沿途有說有笑,走著走著突然他比了一個噓的手勢,告訴我們現在開始進入祖靈聖地,走進遺址要懷抱著敬畏與感恩的心,體會原住民祖先在這片土地上胼手胝足,孕育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命智慧,不可喧嘩以免驚擾祖靈。隨後他便以小米酒、香菸及檳榔祭拜,告訴祖靈我們的來意,請祖靈允許和庇佑。

 

石板屋遺址〕(cacevakan)的Cacevakan意為切割石板之處,本部落屬排灣族「palijaliljau」群之舊部落,聚落位於竹社溪畔山腰的平緩坡地上,製作石板前會請巫師進行祭祀儀式,祈求切割石板平安順利。由於歷經數百年歲月,石板屋早已坍塌,榕樹樹根爬滿石板牆,蕨類植物和菇婆芋到處生長,頗有電影〔古墓奇兵〕中被空榔樹根盤曲的吳哥窟遺跡味道

 
排灣族人利用恆春半島地區的砂岩,沿石頭節理切割石板,作為建築石板屋之材料,將石板堆疊成為家屋的背牆及側牆,正面則矗立大片之石板。並非所有的石板都可以做為建材,採後即碎的石板稱為「母石」,不可使用;堅硬密實的石板稱為「公石」,才是石板屋的主要建材。排灣族人為了挑選石板,通常會在部落附近的河床或山壁找尋適當的石材。再利用板釘、槌子等工具順著石板的紋路,選定幾個點下釘敲擊,讓石板應聲平切成兩半。石板屋的建造是完全靠一塊塊石板由底層往上堆砌而成,由屋子的兩側著手,完成後再以同樣手法堆砌後牆使其成為ㄇ字形狀,但三面牆必須與地面成垂直。


關於家屋的居住,有個非常特殊的習俗。原住民一般認為病亡於室內者為正死,也就是善死(mapium猝斃於野外者如天災或被敵人殺死、自殺為橫死,也就是惡死(mapitserrang)。而一歲以內的嬰兒死亡為妖亡,並無善惡之分。婦女難產死亡,被認為是惡死。死亡情況不同,埋葬方式因而有室內葬、室外葬兩種不同方式。室內葬,只有善死者才有資格葬在家裡正廳,以繩子綑身作蹲踞屈肢的方式,挖個洞葬下去,在上面覆蓋四塊石板。室外葬是在聚落附近特別畫地為墓場,下葬時,先由親戚中第三從表的近親男性前往墓地,開掘墓穴,然後由最近親的男性,自家中將屍體抬運至墓地埋葬。由死者直系近親男性的兄弟或兒子,將屍體抬入墓穴,其下面舖蓆,屍體蹲坐其上,面向東方。上面蓋以石板而後覆土,地面上在蓋上石板。由於排灣族的傳統是在家屋裡曲肢蹲葬,祈求祖靈可以永遠守護家屋,所以石板屋遺址也就是祖靈所在的地方,此處的石板屋內尚有祖靈的遺骸,參觀時保持安靜,勿製造髒亂,以示對先人的尊敬。

 
遺址內有一般家屋22座,家屋每座佔地面積約50平方公尺,廚房、屋梁、房間,需要一點想像力去恢復原貌喔老百姓的住家,空間較為狹小,屋前也沒有空地。排灣族長老古英勇說,根據耆老的口述,這座石板屋遺址可能是中央山脈南部最古老的石板屋遺址,也是牡丹鄉歷史最久的部落,鄉內其他的四林、高士、石門等部落,都是從這座部落分枝出去的。


走著走著最後來到頭目住家,面積約有100平方公尺,是整處石板屋群最裡面也是最大的一處,原來頭目和貴族的住屋是有別於一般的民宅,從荒廢的遺址就可看出當時的階級之分。頭目的家屋前有石板鋪設之平臺,是頭目住處或是部落聚會場所大塊的岩石是做為門板之用後方還有供奉祖靈的位置。貴族居住的地方前面則是有一大片空地可供貴族使用。在這裡欣賞到以巨大岩石製作置放門楣的凹槽,切割得相當工整筆直,令人佩服排灣族先人造屋的巧奪天工。


回程時走另一條路,因為石板屋遺址是一環形步道系統,所以不論選擇哪邊都可以走進又走出。離開時,大夥兒一起回頭,對遺址祖靈大喊一聲:〔Masalu瑪沙露〕,表達對祖靈的深深感謝和再會!走著走著會遇到大型眺望平台,然後遇到下雨,隨手撈起姑婆芋大葉子當雨傘。口渴了,抓起蕨類找尋藏水豐富的地下莖。排灣族人對山林的了解和珍惜運用,值得來此走一趟悉心體會喔

 

 

喜歡就分享出去吧!
  •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

誰寫了這篇文章

Carrie Wuのアバター Carrie Wu 部落客及教育工作者

2023食尚玩家、2022食尚玩家、2021-2020隨意窩Xuite金選獎-年度旅遊人氣獎第一名、2020汶萊+馬來西亞採訪、2019納米比亞採訪、2018Xuite金選獎入選…

目次